欢迎访问陕西渭华干部学院官网!
首页/ 科研成果 / 优秀论文 / 正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探究

来源:探索科学 发布时间:2025-10-29 16:15 浏览次数: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探究

陕西渭华干部学院 康飞飞

摘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提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对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当代价值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精神文明领域出现相对滞后的情况,社会上出现一些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各种问题和现象,面对这些可能导致改革开放“跑偏”的严重问题,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更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此后,邓小平在一系列讲话和文章中发表了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1980年12月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之后在南方讲话中邓小平又明确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中关联起来,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又包括高度的精神文明。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围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主线展开,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框架。首先,邓小平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一思想将精神文明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高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标志。其次,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四有”当中,最首先的是有理想和有纪律。邓小平指出,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只有当全体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理想,才能形成真正的合力,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当然其他如“四有”中的有道德、有文化也一样重要。再者,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根本指导。他批判盲目推崇西方意识形态的现象,主张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确保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最后,邓小平将教育和科学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优良革命传统教育全国各族人民,提升全民族文化水平,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新的局面。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体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证和阐述,为我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蓬勃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导和深刻启示。

(一)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邓小平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的思想依然是当今指导中国式现代化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色,其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表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关键一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与否及其程度如何,它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在中华民族大踏步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下,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我们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协调的观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方向指引

邓小平关于“四有”新人思想为当代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方向,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对人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信仰信念、价值追求、精神风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塑造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首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下,文化、艺术和科学等这些知识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普及,社会风气日趋文明,人们的道德素质水平也不断提高。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这就把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同一维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成就。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等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用好“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让精神文明建设落地生根,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第三辑)[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

网络编辑:陕西渭华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