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渭华干部学院官网!
首页/ 科研成果 / 优秀论文 / 正文

农村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来源:《河北学刊》2019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1-05-18 09:40 浏览次数:
[摘要]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是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相比于相关研究极为丰富的“农业现代化”,对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农村现代化”,学术界、理论界的研究尚不成熟。本文探讨了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历史逻辑、战略定位、实现途径等关键性问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安排同步,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现代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然要求[基金项目]文系2018年度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研究》(2018XZD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解安(1963-),男,河北滦县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三农”问题、当代中国经济研究。路子达(1992-),男,河北迁西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农村现代化之基本内涵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农村现代化这一概念。但目前中央尚无文件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学术界、理论界也仅是从不同侧面对农村现代化进行解释。有研究以中共十九大报告文本为根据进行解读,指出农村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工作中的体现。实现农村现代化不仅需要解决当前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而且还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1]。另有研究结合当前农村发展形势进行解读,认为片面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为城市服务理念的延续。过去的农村政策为了粮食增产发展农业,为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重视农民,对于村庄问题相对忽视,而当前中国村庄衰而未亡。在“两个一百年”期间,大部分村庄衰败的趋势难以改变。当前中国乡村大部分衰亡与少部分活化的局面下,乡村振兴应把着力点放在那些能够活化的村庄上[2]。还有研究从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阐释,提出农村现代化可以理解为政府通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三个基本路径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城镇快速建设。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发展是绿色的农业化、新型的工业化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3]。更有研究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农村现代化,认为其内涵是在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维持农村社会的延续,并通过不断的变迁与发展以与现代社会总体发展相协调、相融合。关于农村现代化通常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新农村建设,其局限在于仅仅通过外力改善乡村的物质条件不能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农村现代化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形态和生活状态;另一种理解是农村城镇化,其本质上是现代化趋同论在乡村问题上的体现。农村现代化的结果不应该是城镇化,而应该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乡村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和谐状态。因此,农村现代化须是以乡村主体性及乡村价值延续为前提下的现代化[4]。此外,许多研究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对农村现代化的理解。如农村治理方面,有研究指出现代国家治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因此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即在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农业税取消、农村社区发展和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和乡镇政府服务能力不断加强。要满足农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日渐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关键需要国家通过制度协调好乡镇政府与农村治理力量的关系,增强合作治理能力[5]。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也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生态建设方面,有研究指出农村环境污染本质上还是源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分隔,使得污染环境的产业被淘汰进农村,粗放经营、粗放发展。在农村生态建设方面实现现代化,就需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治理经费[6]。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国家需要在农民群体中建立起现代化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价值观已经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的农村发展的趋势下,国家需要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进行引导,教育农民树立发展意识与和谐文化,构建现代化的价值观体系[7]。综上,既有研究尚未统一农村现代化的定义,均是从各自角度对农村现代化所作的解释。本文选择从国家整体战略安排的角度讨论这一概念,认为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我们认为,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题目,是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重构,包括产业现代化、生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因此,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展现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定位。本文以基本内涵为基础,将进一步从历史逻辑、战略定位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丰富农村现代化的深刻意涵,以期深化对农村现代化以及其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系的理解。

二、农村现代化之历史逻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多个整体性战略安排,这些整体战略在宏观层面决定了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以下分三个阶段即“四个现代化”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和“两个一百年”阶段来展现这一历史逻辑走向。

1.“四个现代化”阶段
  农村现代化在理论上源自“四个现代化”中的农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建设与发展所遵循的第一个国家整体战略。早在1950年代中共执政之初即提出了有关农业现代化的设想。1964年底,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求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上也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令人遗憾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农业在工业化赶超战略下未能实现有效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领导上沿用了“四个现代化”的整体战略。中共十二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诸多障碍后,工业现代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共十二大把工业现代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前面。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四个现代化”整体战略中农业现代化本质上仍是农业经济建设。由此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程度有限,农村现代化还难以在国家整体战略中占据突出位置。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将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概括为小康社会。为了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整体战略安排。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9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

  在“三步走”整体战略安排下,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建设与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在前两步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国家战略在农村问题上主要体现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集体产权和农产品市场改革等经济领域。在这样一段历史时期内,农村建设与发展依然主要体现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即便如此,农村建设与发展依然取得了较大成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逐渐松动,城乡之间要素流动越来越密切,农村地区管理体制亦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

  在“三步走”战略实施后期,尤其是21世纪的“第三步”阶段,农村问题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逐渐凸显。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不断提升,以往被“农业现代化”所涵盖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开始展现出复杂的一面。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农村建设与发展开始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农村问题受到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原因在于农村在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新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农村问题上愈发显现。在实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得到了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农村劳动力开始回流,农村现代化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新机遇。

  3.“两个一百年”阶段
  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之后,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蓝图,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安排。从当下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21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正是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前文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建设的发展情况,构筑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其一,农村不能继续凋敝。庞大的农村人口需要就地、就近获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福利,并成为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力量。其二,农村建设面临历史发展新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回流产生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逆城市化现象,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其三,农村发展需求迫切。经济发展形势对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提升,需要农业进一步改革以激发活力、释放红利。而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也推动农村在制度、基础设施等方面急需做出相应改善——农村需要实现产业现代化、生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治理现代化。

  2018年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提出了与“两个一百年”相对应的战略规划,农村问题与国家整体战略的联系空前紧密。当前农村建设与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这即是农村现代化的现实起点。
 
  三、农村现代化之战略定位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了全面部署。随后又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0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同步,彰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地位。

  从具体战略部署看,乡村振兴战略与“两个一百年”战略是一体的,乡村振兴是“两个一百年”战略在“三农”工作中的体现。

  首先,从当下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阶段。中国要在这一阶段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而在“三农”工作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也作出了相应要求。乡村振兴任务,是在2018-2022年的五年间,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具体来说,到2020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乡村振兴在现代农业体系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参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的各项指标到2022年要达到如下标准:从产业兴旺来看,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束性)>6亿吨;②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期性)达61.5%;③农业劳动生产率(预期性)达5.5万元/人;④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预期性)达2.5;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预期性)达32亿人次。除此之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期性)达72%;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预期性)达45%;农村网络零售额(预期性)达1.8万亿元。从生态宜居来看,①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约束性)达78%;②村庄绿化覆盖率(预期性)达32%;③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预期性)>90%;④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预期性)>85%。另外,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预期性)达0.56;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村占比(预期性)达36%。从乡风文明来看,①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②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50%;③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68%;④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达13.6%。从治理有效来看,①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达90%;②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达53%;③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达50%;④有村规民约的村占比达100%;⑤集体经济强村比重达9%。从生活富裕来看,①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预期性)达29.2%;②城乡居民收入比(预期性)达2.67;③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预期性)达85%;④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约束性)达100%。

  其次,从2020年到2035年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中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至少要做到:①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③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⑤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按照从2021年到2035年年均增长5%测算,到203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90万亿元,约合43.6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0.6万元、约合3万美元。届时,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那么,这就要求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在产业兴旺方面,除前面提到的8项指标得到实质性提升外,突出表现在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在生态宜居方面,突出表现在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在乡风文明方面,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在治理有效方面,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在生活富裕方面,突出表现在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而,城乡融合达到新的高度,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最后,从2035年到2050年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要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全面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根据中共十九大精神,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我们认为,具体表现为:①国力鼎盛。主要指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②制度定型。主要指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完整、定型的制度体系。③人民幸福。主要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④世界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标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乡村在2050年要实现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各项具体指标均为约束性,达标率90%-100%。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战略部署,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定位。

  四、农村现代化之实现途径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了当前社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的具体表现,这是乡村振兴的难点和重点。其中有关农村现代化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民生和生态建设方面问题;二是农村基层治理方面的问题。依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当前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内容:

  1.农村基本制度改革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兴旺,农村现代化须以农业现代化为前提。农村现代化须深化制度建设,以释放农村的发展活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当前阶段,在2022年之前,农村制度改革需要完成多项目标。如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发展壮大国有农垦企业集团,等等。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其中,宅基地制度通过“三权分置”来激发活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来激活沉睡资源,打破工商资本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的制度壁垒,支持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和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就业创业,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农村问题相互交融,因而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实现现代化最主要的基础条件。其中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农村的产业兴旺。农村产业的发展,既需要产业政策支持,也需要农村基本制度的改革完善。而制度改革则需要在维持农村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上最大化地激活农村要素市场。

  2.农村民生建设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之根本。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把农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让全体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2022年前,民生建设的着力点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劳动力就业,以及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主要包含公路和物流网络,水利和能源网络以及信息网络建设。在这方面,可借鉴日本、荷兰、法国的做法,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二是在劳动力就业上,目前工作主要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三是公共服务方面,全面加强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加大对不同规模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支持力度,提升信息化水平;另外全面推行健康农村、全面参保、养老计划等,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之关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动农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2022年之前,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分为农业绿色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农村生态保护等三个方面。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应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重点开展农业节水行动、绿色生产行动、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等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应以美丽宜居为导向,重点进行垃圾、污水和水环境治理,推进厕所革命,开展绿化行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应大力实施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包括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草原、湿地、重点流域环境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修复等。这也是当前三大攻坚战中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农村工作上的体现。

  4.完善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之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2022年前,乡村治理的主要工作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夯实基层政权,规范管理体制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基层党员是“一懂两爱”农村工作队伍的重要部分。中国农村地域广大,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社会风俗及民情差异极大,实现农村现代化,需要各级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取长补短,需要农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综上所述,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可以说,农村现代化能否如期实现,决定了“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过程中几亿农民的切实生活、富裕程度是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关系着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广度;农村现代化能否全面实现,决定能否大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新时代经济增长提升新动力,为实现中国现代化提速。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刘守英.乡村现代化的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2).
[3]张文彩.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8(9).
[4]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5]张艳国,尤琳.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成要件及其实现路径[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2).
[6]刘孝阳,等.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J].生态经济,2014(7).
[7]周军,田克勤.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引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网络编辑:德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