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渭南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有着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前不久,陕西省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我市有47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273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入选,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些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宣传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即日起,渭南日报推出“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专栏,全面介绍我市革命文物的历史和现状,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郭家庄小庙
郭家庄小庙位于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胡磊村郭庄组。1933年,刘志丹等率红二十六军骨干成员重返渭华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时,利用该庙与秘密党员接头,并在此地附近的村庄分散隐蔽,在当地革命群众的精心照顾下疗伤,临离开时应当地党员群众的一致要求铲除了屠杀革命群众的恶霸宋忠武。
郭家庄小庙,又名马王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坐北朝南,由并列三间土木结构房子构成,建筑面积64平方米,整体占地198平方米,庙内四周墙壁都画有壁画。郭家庄小庙为研究渭华起义的历史和西北红军重要领导人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57年5月31日,郭家庄小庙作为“渭华起义旧址”的一部分,被列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进行维修;2020年12月30日,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目前,郭家庄小庙按照刘志丹等人在此的生平活动进行布展,生动再现了刘志丹等革命先烈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三教堂
三教堂位于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堡子底村堡南组。1927年3月,中共高塘特别支部建立后,以三教堂为活动据点,组织党团员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开展“六抗”(抗粮、抗税、抗捐、抗债、抗租、抗一切摊派)和清算土豪劣绅的斗争。1928年5月,中共陕东特委和华县县委机关先后迁到了三教堂,这里成为渭华起义的领导机关之一,并直接领导陕东赤卫队。
三教堂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因供奉儒、释、道三教鼻祖而得名。现有门房1座,前、中、后大殿3座,长54米,宽20米,占地1080平方米,分别供奉有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以及送子娘娘。建筑为土木框架结构,小巧精致,古典素雅。清末民初,当地群众在此办起小学。三教堂为研究古建筑形制及渭华起义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57年5月31日,三教堂作为“渭华起义旧址”的一部分,被列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省人民政府拨款对三教堂部分主体建筑进行维修;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30日,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目前,三教堂也被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塘小学
高塘小学位于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南堡村田村组,是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1927年7月,中共华县县委在这里成立,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后,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司令部驻扎在这里。刘志丹、唐澍、王泰吉等主要负责人在此运筹帷幄,指挥部队宣传党的纲领,深入开展打土豪、分浮财的革命斗争,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清雍正年间,当地乡民在此修建玄君庙,后改为高塘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改作高塘小学。高塘小学占地面积大约8442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自南向北沿着中轴线依次为前门、山门、前厅和后厅、东厢房和西厢房等。20世纪20年代,共产党员李维俊任高塘小学校长,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党团组织。高塘小学为研究古建筑形制和渭华起义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957年5月31日,高塘小学作为“渭华起义旧址”的一部分,被列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30日,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目前,高塘小学内有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司令部旧址,唐澍、刘志丹、王泰吉、廉益民等领导人旧居,军委扩大会议旧址,中共华县县委旧址,烈士殉难井,巨幅砖铺字标语,徐向前、习仲勋、汪锋、高克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碑刻。特别是指挥部院内完整保存着1927年11月共产党员陈述善、李维俊、马文宪等带领高塘小学和谷堆小学两校进步师生,用青砖、鹅卵石铺砌而成,后经刘志丹等完善的革命口号标语“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这条标语被誉为“镶嵌在渭华大地上的特殊标语”,全国罕见,属国家一级革命类文物。